• 1
  • 2
  • 3
当前位置: 首页 > 组织机构

组织机构

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:核心还是要靠技术革命

 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工作仍是重点、坚持方向不变、力度不减。12月3日,在“2021(第十届)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”上,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认为,在“双碳”背景下,我国钢铁行业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,应全面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、整体和局部、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,核心还是要靠技术革命,应着力推动新冶炼、低碳冶金工艺技术攻关示范,有序发展电炉钢,促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。

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、总工程师,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分析,在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 目标引领下,我国中长期钢材需求量将呈缓慢下降态势。但是,钢铁超低排放工作仍是“十四五”时期的重点,环保硬实力与软实力有机结合、同步攀升,为企业打造环保品牌,提升整体环保绩效水平。

钢铁行业仍面临多重考验

钢铁工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,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压舱石和国内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。田志凌认为,当前,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,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、结构性、周期性因素制约,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,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钢铁行业仍面临多重考验。

当前,我国经济逐步恢复常态,钢材需求难有大的增长;全球经济增长趋缓,国际贸易环境仍将复杂;原燃材料价格处于高位,用电成本压力持续加大,钢材价格难以大幅上涨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分析,后期钢铁企业要继续实施超低排放改造、推进碳达峰工作,资金投入和运行成本将进一步增加,稳定经济效益任务艰巨。

李新创表示,能耗“双控”已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空间甚至是生存空间的前置评估条件,严禁新增产能仍将保持高压态势。2022年,钢铁行业节能增效面临压力:一是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增量有限;二是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行业发展的制约;三是我国钢铁行业能耗强度的空间收窄。

产能产量“双控”或将成为常态化政策

世界典型发达国家人均粗钢消费量,在达到峰值后进入下降阶段,我国也将遵循相同的发展规律。李新创分析,考虑到2025年之后,我国将基本上步入工业化后期,结合我国人均粗钢消费量水平、产业结构、出口结构,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以及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约束目标。同时,考虑到我国将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,长期来看我国钢材需求量将呈现缓慢下降态势。

“在步入工业化后期之后,由于城镇化仍在持续,我国钢材需求量不会快速下降。”李新创表示。未来几年,我国国内生产总值、固定资产投资、工业化进程、城镇化发展等因素仍然会对粗钢需求产生较为明显的拉动作用,粗钢需求还会维持在高位。但是,碳排放、环境能源、资源安全保障、产业政策等多重强力约束将形成瓶颈制约因素,并且制约越来越刚性化,叠加钢材进出口退税、压减粗钢产量等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,预计我国粗钢产量在10亿吨上下高位波动。

李新创强调,严禁新增产能是“底线” 和“红线”,巩固去产能成果仍是今后钢铁行业重点任务之一,产能产量“双控”或将成为常态化政策。

减碳多采用经济性、市场性办法

我国钢铁行业强有力地支撑着国民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“双碳”目标下钢铁行业作为减碳重点行业应首当其冲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,为有效落实“双碳”目标,应重点关注三个关键问题:一是减碳不能单打一,应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,坚持降碳、减污、增绿、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;二是减碳不能“运动式”,应以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,是要减少碳排放,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,不是降低增长速度,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和供给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;三是减碳指标不能错位,应更多采用经济性、市场性办法。

在绿色低碳发展形势下,钢铁作为我国制造业中能耗高、碳排放量大的行业,需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速低碳转型。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、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,在我国钢铁行业落实“双碳”目标进程中,产业结构调整与流程结构调整是两大重要抓手,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是重要支撑,节能、智能制造是有效手段。

干勇介绍,从钢铁行业低碳冶金技术路线来看,主要包括八个方面:一是政策支持,淘汰落后产能;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,运用数字化转型赋能;三是优化钢铁布局,鼓励短流程工艺;四是节能和降碳同步;五是用全生命周期理论研发产品;六是开发利用CCUS技术;七是研究推进氢能新技术;八是进行技术创新体系改革。


组织机构 |  行业动态 |  资质管理 |  资质申请 |  在线培训 |  下载专区 |  联系方式